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提速、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落地的关键节点,为了进一步了解民营企业在绿色发展转型方面的现状,燕山大学“千里之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自2023年9月起先后深入秦皇岛宏岳塑胶、晟成自动化设备、莱特流体设备制造等多家民营企业,以青年视角解码民营企业绿色转型之路,用脚步丈量民营经济向绿而行的时代征程。

图1团队赴企业调研
为确保调研成果真实可靠,团队构建“走访-洞察-献策”三维调研体系,通过问卷发放、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多元手段,将“象牙塔”里的理论知识与“生产车间”的机器轰鸣相融合。在宏岳塑胶智能化改造生产线旁,队员们记录下单位产品能耗下降的具体数据;于莱特流体设备制造车间内,与企业经理面对面探讨人才短缺带来的转型阵痛。调研足迹遍及30家典型民企,回收有效问卷569余份,撰写调研手记1万余字,形成兼具实践深度与青春锐度的调研图谱。
调研发现,民营企业在绿色转型中呈现“积极探索”与“深层困境”交织的双重图景:一方面,部分民营企业通过设备智能化改造,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与碳排放量下降,率先迈出“破冰”步伐;另一方面,又有71.7%的企业受限于专业人才缺口,82%的企业担忧技改投入影响当期利润,暴露出主观意愿弱、短期压力大、长期动能不足的转型痛点。莱特流体制造经理坦言:“人才根基薄弱如同‘卡脖子’难题,让绿色技术自主研发举步维艰。”

图2团队与企业开展深度访谈
青春智慧献策,共绘低碳新图景。针对企业面临的痛点、难点,团队开启“头脑风暴+校企座谈”双轨献策模式,聚焦技术研发、人才培育、成本分摊等核心议题,提出“高校-企业-政府”协同创新方案,力求让调研成果从“纸面”落到“地面”。在晟成自动化设备公司的座谈会上,队员们结合专业所学,为企业绘制转型适配路线图,让理论成果真正接上“车间温度”。

图3团队与企业开展校企座谈会
此次调研既是青年学子对“双碳”战略的青春响应,更是产学研融合的生动实践。当碳关税下的绿色挑战遇上新时代的青春智慧,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民营企业的转型阵痛,正是高质量发展的破题契机。未来,他们将持续跟踪企业转型进程,用青年的创新思维助力更多“制造”向“绿造”蝶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绿色答卷。

图4团队成员与企业经理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