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日-11日,第三届旅游行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鼓浪屿“文化遗产、社区及旅游发展”论坛在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顺利召开。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建强博士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厦门大学、厦门市鼓浪屿一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作为指导单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厦门站、厦门大学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校外实践基地、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一筑理科技联合实验室作为主办单位,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国际旅游学会、《旅游学刊》、《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国文化遗产》作为支持单位,厦门市筑理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赞助单位。
本次会议以“交叉·融合·创新”为主旨,在旅游行为研究网络联合创始人的精心组织下,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嘉宾齐聚一堂,汇报旅游行为研究进展,并分享交流自己对于旅游、文化遗产、社区等研究的最新成果。
开幕式与特邀报告
11月10日上午9点,开幕式在鼓浪屿海上花园酒店五洲会议厅隆重举行,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李渊博士主持开幕式。作为此次会议的发起人,他对前来参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8位创始人共同上台,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
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郑一琳主任、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王绍森教授(院长)、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党安荣教授(主任)分别代表致辞。郑一琳主任和王绍森院长分别代表鼓浪屿管委会和厦门大学共同为“厦门大学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揭牌。揭牌仪式结束后,中国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教授主持大会报告,称赞八位联合创始人在旅游行为领域做出的贡献并提出“旅游八骏”的赞誉,期待旅游研究新范式的出现。
厦门大学王绍森教授代表厦门大学致辞,并作了题为《城市与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的大会报告。报告辨析了城市遗产、建筑遗产的概念、分类、价值及保护方法,介绍了国内外遗产活化案例,提出了城市与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展示了近期开展的漳州古城、鼓浪屿音乐厅、大生里、厦门大学国光历史建筑等活化利用案例。
清华大学党安荣教授代表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致辞,并作了题为《智慧城市·智慧景区·智慧旅游》的大会报告。报告包括三个内容:迎接新时代挑战、肩负新时代使命、享用新时代服务。党安荣教授以智慧北京管理系统、智慧黄山服务系统和智慧颐和园游客导览系统为例,展现了智慧城市、智慧景区、智慧旅游的发展状况。
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作了题为《原址体验的地理学解释》的报告。报告围绕地理环境对人类选址活动的制约、中国公共建筑原址重建漫长传统、原址地方感形成过程与价值保护、原址视觉体验与场地消费等内容,探索未来文化遗产活化的方法。
南京大学张捷教授作了题为《大数据与旅游》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大数据现象与移动性、信息技术与旅游业、大数据与旅游研究拓展、大数据与旅游研究范式、大数据与旅游研究案例等内容,指出大数据分析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必须衔接、借鉴、吸收多学科成熟模型(计量经济模型、地理模型、GIS空间分析模型),避免“大数据陷阱”。
厦门大学林璧属教授作了题为《旅游体验要素解构——从瞬间愉悦到永恒美好》的报告。报告认为内感是构建旅游体验得以实现的元要素,游客内感体验呈现累积的阶段性特征,旅游体验是旅游过程中情感建构、控制及存续要素的共变结果,地方感、关系承诺、真实性感知和情感投入是构建旅游内感体验的结构要素,功能价值、情感价值、情感转移成本和愉悦体验是控制旅游内感体验的结构要素,体验记忆是存续旅游内感的结构要素。
旅游行为报告
下午的旅游行为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开始,八位联合创始人分别上台与大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上半场报告由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张宏磊博士主持,下半场报告由中国旅游研究院蒋依依博士主持。
中国旅游研究院蒋依依博士的报告题目为《台湾地区居民与社区关系对大陆赴台旅游支持态度的影响》。研究报告将大陆游客从整体的入境与岛内游客中剥离出来,探究台湾居民针对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影响和态度感知,对以往不区分游客类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丰富。
香港理工大学李咪咪博士的报告题目为《设计驱动创新的社会网络模式及机制:以精品酒店为例》。研究报告发现,与技术和市场驱动创新不同的是,设计驱动创新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主要诠释者通常是公司以外的专家;在设计驱动创新的三个阶段,管理者-诠释者的社交网络大小遵循“大-小-大”的变化,网络scope遵循“多元-简单-多元”的模式,网络强度遵循“弱-强-弱”的趋势;在设计驱动创新全过程,组织的管理者始终是社交网络的核心,在倾听和落实阶段,文化的诠释者起到关键作用,在阐释阶段,技术的诠释者起到关键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刘丹萍博士作了题为《遗产旅游研究的“边界”议题:政治地理学解读》的报告。报告从政治地理学的学术史、边界解读和旅游研究启示等方面进行介绍,重点阐释了“边界”不仅是空间、物理上的刚性边界,其情感、心理边界是无法像物理空间一样一刀切,这在遗产旅游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沈涵博士作了题为《同里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研究》的报告。报告分析了同里历史文化遗产活化模型,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采用公益性活化模式;对于古建筑遗产,同里根据不同资源价值和类型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在历史街区遗产活化方面,由于涉及到个人产权,采取民间性和一般性的管理模式。
山东大学黄潇婷博士做了题为《基于眼动实验的旅游计划行为预测——以颐和园景区为例》的报告。报告提出并验证眼动行为与旅游计划行为之间存在一致性的假设,开展了眼动行为模式与计划行为模式挖掘,构建了基于眼动实验的旅游计划行为研究框架,尝试利用眼动数据建立旅游者流量预测模型。
南京大学张宏磊博士作了题为《“可达性vs可靠性“——中小尺度目的地交通网络测度》的报告。报告分析了交通网络可靠性研究的相关背景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量度方法,探索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突发事件、异常天气、自然灾害等情况下的交通网络可靠性恢复评估。
中山大学赵莹博士作了题为《环保教育感知的形成机制:基于主题公园环保教育暴露的研究》的报告。报告旅游中的暴露研究能够较好反映游客行为与环境氛围的交互关系;教育暴露的测算能够帮助认识“动机-行为-感知”的影响机制与过程;在环保教育导向主题公园的实证研究还发现学习环境教育的动机是通过影响行为的教育暴露而间接影响,动机对暴露、暴露对感知均呈现显著正影响,年龄影响环保教育感知显著。
厦门大学李渊博士作了题为《数据驱动的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发展与旅游管理》的报告。报告首先进行了形势分析,指出新时代背景下数字中国战略、文化振兴战略以及机构改革大背景下鼓浪屿可能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梳理了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和潜在模式,分享了基于GIS、GPS、RS技术的数据驱动设计研究体系,提出了鼓浪屿“地图空间-行为空间-认知空间”的人地关系研究逻辑框架,分析了鼓浪屿游客行为的各类影响因素,对数据驱动下的鼓浪屿管理模式的优点和作用进行展示。
鼓浪屿论坛
1月11日上午各位专家在鼓浪屿管委会的协助下完成了鼓浪屿实地考察。下午的“文化遗产、社区及旅游发展”论坛在鼓浪屿管委会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举办,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李渊博士主持,监测中心蔡松荣主任详细介绍了鼓浪屿的监测管理系统,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一筑理科技联合实验室展示了基于倾斜摄影的三维实景建模技术、百亿级高清摄影技术。
专家们围绕鼓浪屿文化遗产地的后续保护和开发展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吴必虎教授首先对鼓浪屿活动策划、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张捷教授主要从声音景观营造、空间气质协调等方面提出看法;党安荣教授对鼓浪屿继续深化发展信息化保护利用提出建议,包括现有监测数据挖掘利用、未来数据的获取、监测设施布置,并通过策划活动不断提高影响力,吸引创客共同传承文化遗产;林岚教授针对鼓浪屿现有业态分类,并与其他文化遗产地的横向对比,对鼓浪屿业态规划提出建议;魏成元教授从鼓浪屿与周边景点联动发展方面发表看法。
为期两天的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一年一度的旅游行为研究学术研讨会为旅游行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方法以及技术成果的平台,并为实现旅游行为科学化和精细化发展做出贡献。最后,会议决定,第四届(2019)旅游行为研究学术研讨会将由南京大学举办。
(投稿/赵建强)